首頁  >  正信克邪  >  媒體
專家學者熱議踐行佛教中國化

2021-12-01 來源:中國民族報

日前,由九華山佛教協(xié)會主辦的首屆九華山地藏論壇在安徽九華山舉行。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、北京大學、南京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中國政法大學等高等院校、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,以及來自中國佛學院、九華山佛學院等佛教院校的教師,熱議地藏文化與踐行佛教中國化。

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、四川峨眉山、浙江普陀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。九華山自唐代新羅高僧金地藏卓錫之后,佛教文化日益繁榮,涌現(xiàn)出如勝諭大師、性蓮大師、古澗大師等諸多高僧大德。明末高僧智旭大師駐錫九華之時,更是大力弘揚地藏文化。明清之際,地藏文化成為九華山佛教文化的核心,九華山以地藏菩薩道場的身份躋身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。

中國佛教協(xié)會向本次論壇發(fā)來賀信。賀信中說,九華山是世界聞名的地藏菩薩道場,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。本次會議以“弘揚地藏精神,踐行佛教中國化”為主題,充分展示獨特的九華山地藏文化和地域文化,探索新時代佛教中國化的實踐途徑,既體現(xiàn)佛教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又富有時代氣息,因緣殊勝,意義重大。

論壇期間,“九華山佛教中國化研究中心”揭牌成立。九華山佛教協(xié)會會長慧慶法師表示,將更好地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,用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浸潤佛教,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不斷提高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廣度與深度。

佛教中國化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成功典范

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在發(fā)言中說,外來佛教經(jīng)歷了中國化的過程,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。從思想理論層面看,漢地佛教的中國化經(jīng)歷了方術靈神化、儒學化和老莊玄學化等等。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(tǒng)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礎,對佛教的中國化產生了重要影響。儒家修齊治平的抱負和理想,是大乘佛教自度度人、自覺覺他精神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的重要文化土壤。佛教儒學化既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內容,也是大乘佛教得以在漢語文化圈傳播發(fā)展、深入人心的重要路徑。菩薩文化的形成,既表達了民眾百姓的美好愿望,也體現(xiàn)了中國化佛教借助于儒學的人文精神傳播發(fā)展并充分展示其“慈悲為本”的獨特魅力。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(fā)展,最終融入了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之中,這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成功典范。佛教中國化表現(xiàn)出許多獨特性,契理契機是其基本原則。中國佛教形成自己的獨特性和中國化色彩,并不影響其仍然是“佛教”。今天,中國佛教必須繼續(xù)堅持中國化方向,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,使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與儒、道文化一起,繼續(xù)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發(fā)揮更大的積極作用。

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楊奇霖認為,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,不斷與本土思想文化和宗教習俗相互影響融合,逐漸形成中國化的佛教,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,為豐富和發(fā)展中華文明發(fā)揮了獨特的作用。在這一歷史進程中,佛教經(jīng)典的翻譯、匯集、編撰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地藏文化的形成是佛教中國化的凝練縮影和典型代表

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志剛說,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,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我國各宗教,以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浸潤我國各宗教。九華山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道場,九華山佛教是佛教中國化歷史上的“典型之典型、重點之重點”。要繼續(xù)深入挖掘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當代價值,深刻闡釋佛教之所以能夠真正融入“中國文化、中華民族、中國社會”且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歷史規(guī)律,助力新時代佛教中國化。

安徽省佛教協(xié)會執(zhí)行會長慧光法師指出,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確立、地藏文化的形成,是佛教中國化的凝練縮影和典型代表。佛教界要以史為鑒,努力開創(chuàng)佛教中國化新局面。

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編審尹富認為,九華山地藏文化積淀深厚、道場影響深遠,探索佛教中國化視野下九華山地藏文化的形成和發(fā)展,對佛教中國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。

池州學院教授尹文漢從圖像學視角,以地藏形象為例,闡釋佛教中國化是一個很好的范例。他認為,從晚唐起,地藏形象開啟了一浪高過一浪的中國化歷程,一方面是被帽地藏形象開始出現(xiàn),另一方面是地藏十王系統(tǒng)逐漸形成。被帽地藏形象以及閔公、道明、金毛獅子的出現(xiàn),這一中國化歷程,實質上是一個脫離印度佛教原典并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元素的過程。明清時期,地藏圖像進一步中國化,進入成熟階段,九華山“地藏三尊”(金地藏、道明和閔公組合)的形成使地藏形象徹底中國化。

孝道與佛教的人文精神

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彭瑞花認為,在佛教界,地藏菩薩不僅以其“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”的宏深愿力備受推崇,而且被認為是佛教“孝”的形象代表。地藏菩薩大孝的精神主要體現(xiàn)在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,該經(jīng)被稱為“孝經(jīng)”,廣為流傳。《梵網(wǎng)經(jīng)》是菩薩戒根本經(jīng)典,該經(jīng)提出“孝名為戒”,將孝道提高到佛教戒律的高度,倡導“孝戒一體”,成為勸導世人盡孝的重要戒律經(jīng)典。佛教大孝精神主動與中國傳統(tǒng)孝道思想契合,不僅使地藏文化得以廣泛流行,而且推進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。

九華山大覺禪寺住持宗學認為,佛教在中國社會穩(wěn)穩(wěn)地扎下根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與中國佛教重視孝道思想的構建是分不開的。中國佛教對儒家的孝道進行了調和與會通,這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體現(xiàn)。

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科學術分社社長曾輝指出,佛教的人文精神是促進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因素,相應地,佛教的人文精神在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不斷被發(fā)展和豐富。地藏文化作為佛教本土化的典型,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中國文化倡導的道德價值契合,特別是引入孝道文化,地藏菩薩成為大愿、大孝精神的化身,更易為信眾所接受。

分享到:
責任編輯:朝艷